
前言:
好,我承認這篇來的有些晚了,因為去年還沒有實際發售的產品,所以就沒有特別寫解說,既然今年 OWC 開始發售 Thunderbolt 4 (以下簡稱 TB4) 的相關產品,就來聊聊 TB4 的特色與革新吧,
話說去年 (2020) 剛好是 Thunderbolt 這個傳輸規格在市場上邁入第十個年頭,啊,居然已經問世十年了!當年由 Intel 的 Thunderbolt 之父 Jason Ziller 主導,至今歷經了四代的蛻變,在高規格與嚴謹的規範之下被蘋果採用,在 Mac 算是可圈可點,但高昂的授權金也讓 USB 聯盟趁勢崛起,以至於 Intel 將 TB3 的相關技術貢獻出來作為 USB4 的基礎,
大家都知道 USB 那邊的規格雜亂無章,這樣的狀況就是未來只要你選擇 TB4 就等於「一統江湖,全部通吃」,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蘋果信用卡 (Apple Card) 是由執行長 Tim Cook 於 2019 年 3 月發表,當時他自信的表示,Apple Card 將是近 50 年來信用卡歷史上最大的改變。
在備受果粉與各界人士的期待之下,這張潮到出水的信用卡,於 2019 年 8 月 6 日於美國正式發卡。筆者也透過管道取得這張信用卡的實體卡。
先說明一下,卡片正面除了 Apple Logo 之外,簡約到只有持卡人姓名與 IC 晶片接觸點,持卡人姓名因隱私問題在此經過 P 圖處理,這點還請讀者包涵。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吉軻德 Don Don Donki 主題曲
(ドン・キホーテ)テーマソング
曲名:Miracle Shopping(ミラクルショッピング)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行動儲存追求的就是體積小、重量輕、容量大、效能高;安全性方面追求的則是耐摔且防水,這些剛好今天的主角都辦到了,
還記得一年前開箱過的 OWC Envoy Pro EX,當時文章才轉發就一舉登上 Mobile01 儲存版面的精華文章。
事隔一年,OWC 在行動儲存又進化了,推出了更小巧的 OWC Envoy Pro Elektron,這是一款 USB-C 介面最高 2TB 容量的 M.2 SSD 外接碟,能夠縮小的原因是 SSD 的規格從 2280 縮短到了 2242,維持富有設計感的金屬外殼,也具備耐摔與 IP67 防水等級,先來看看它的詳細規格:
- 四種容量提供選擇:240GB / 480GB / 1TB / 2TB。
- 傳輸介面:USB 3.2 Gen2 (10Gb/s) USB-C 攜帶式儲存方案,Thunderbolt 3 連接埠也可對應。
- 高傳輸效能:實際效能高達 1011 MB/s (備註1)。
- 內建 OWC Aura P13 SSD:先進的 M.2 NVMe SSD,2242 M-key 規格。
- 連接相容性佳:隨插即用,附帶的 USB-C 與 USB-A 接頭的傳輸線,與諸多系統設備相容,包括 Mac、Win、Chrome OS、Android、iPadOS、Linux 等等。
- 堅固的外殼設計:耐壓、防塵、防水等級 IP67。(備註2)
- 小巧:信用卡大小,輕鬆攜帶,尺寸:5.2cm (W) x 1.3cm (H) x 7.6cm (D)
- 運作狀態一目瞭然:LED 顯示電源和存取狀態。(備註3)
- 散熱佳:航空級鋁制外殼,散熱佳可保證效能的維持。
- 保固:3 年 OWC 有限保修。
備註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這次開宗明義就秀出了前所未見的存取速度表現,就是想先告訴讀者它能跑多快,「Accelsior 4M2」的循序讀寫高達 6409 MB/s、6195 MB/s,再告訴讀者為何能夠這麼快。
本文的標題已經提到,今天要開箱的是 OWC 的一張 PCIe 介面卡,4M2 代表這張卡能插上 4 條 M.2 NVMe SSD,並以 SoftRAID 磁碟陣列軟體來設定組態,關於 SoftRAID 的好處可以看這裡,SoftRAID 這個軟體在 MacOS 可以對應 RAID 0、1、5,在 Windows 目前可以對應 RAID 0、1。很明顯的,會買 OWC Accelsior 4M2 的用家就是渴求它的極速表現,所以 RAID5 相對不是那麼重要。
話說 M.2 SSD 近年來在市場上炙手可熱,規格由 SATA 演進到 NVMe 之後,在各家爭鳴之下使容量與效能都迅速進步。而使用四條 M.2 SSD 的相關產品在 OWC 也不是第一次了,例如去年底 (2019) 筆者就寫過走 Thunderbolt 3 介面的 OWC Express 4M2,今年三月也寫了 OWC 的極致之作 Thunderblade 8TB,現在再回頭看一下這兩篇,受限於 Thunderbolt 3 介面,當時測出的速度大約都落在 2500 ~ 3000 MB/s,如果不考慮攜帶性,可以明顯看出經由 PCIe 介面才是王道。
以 PCIe 介面來說,目前 NVMe 規範的 M.2 SSD 絕大多數是採用 PCIe 3.0 x4 通道,不過以筆者使用的 Intel i7-6700K 處理器為例,PCIe 通道提供 16 條,依主機板的配置通常會分成 x8、x4、x4,其中還要分給圖形顯示卡,這時晶片組那邊如果配置 2 個 NVMe SSD 就達到極限了。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這台名字落落長的機器 OWC Mercury Elite Pro Dual - USB-C,它是一台含有集線器 (USB Hub) 功能的 USB 3.2 Gen 2 硬體架構磁碟陣列 (RAID) 的雙槽 (2 Bay) 外接盒,這裡不免又要幫大家複習一下,由以下這張表 (取自網路) 可以搞懂 USB 聯盟混亂的命名方式,而這台 Mercury Elite Pro Dual 是屬於 USB 3.2 Gen 2,傳輸頻寬為 10Gbps,根據官方數據,傳統硬碟 HDD 可以達到 567MB/s,固態硬碟 SSD 可以達到 1026MB/s,表現還不錯。它是承襲自雷霆雙劍 3 這台機器,做了一些修改。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編按:OWC Thunderbolt™3 Pro Dock 是先前 2018 年 AKiTiO Thunderbolt™3 Dock Pro 的改版,是因為 OWC 併購了 AKiTiO 而做的改版)
現在筆電的設計趨勢,為了將體積變得非常輕薄,I/O 可能只剩下幾個 USB port 或是有 2 個 Thunderbolt™3 port (以下簡稱 TB3)。臨時想接個 RJ45 網路線,或想接個讀卡機、隨身碟等等反而有些不方便。
對於桌上型電腦 PC/MAC 也是一樣,可能你的電腦機殼上面有一些 I/O 轉接埠,但你常常會發現不夠用,或者是那些連接孔的位置很尷尬,不是在機殼背面就是在桌子下方。現在,有了 OWC 推出的 Thunderbolt 3 Pro Dock,讓設備擴充變成非常 輕鬆、俐落、質感、順手。
先來看一下 Pro Dock 的特色,後面會逐一為大家介紹: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許多讀者可能會認為也不過就是一款隨身碟,有什麼好介紹?但這裡開頭就要告訴你 OWC Envoy Pro mini 可不是一般的隨身碟,它是一款 SSD 等級的隨身碟。
話說隨身碟因為體積小巧加上隨插即用的方便性,幾乎所有人都用過,隨身碟追求的就是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近來 M.2 SSD 外接盒有了一些優勢,但體積上與隨身碟還是有些差異,價格相對也比較高。其實 OWC 這款 Envoy Pro mini 在 2015 年就推出了,但目前販售的版本已是更新過內部晶片的新款,新款意味著速度與容量的提升而且價格更低,體積小巧甚至可以塞在牛仔褲的打火機或零錢暗袋。因為內部使用 SSD 架構,容量不僅高於一般廉價的隨身碟,速度上也用盡了 USB 3.1 Gen1 的 5Gbps 頻寬,後面會拆開給大家一探究竟。
順帶一提,由以下這張表 (取自網路) 可以搞懂 USB 聯盟混亂的命名方式,USB 3.1 Gen1 現在叫做 USB 3.2 Gen1 x 1,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牛肉麵一直是台灣具代表性的庶民美食之一,但如同日本拉麵一樣,看似越簡單的餐點其實蘊藏越多功夫。說實話,新店區因為鬧區的面積並不大,牛肉麵店相對也少,好吃的牛肉麵就更少了。某日經由新店光明街山西麵霸王老闆的推薦,踏進了這家牛肉麵餐廳,初嚐後果然有驚豔的感覺,當下決定寫一篇介紹文。在此先向讀者說明,這篇不是業配文,店內平時生意就不錯,沒必要業配,自己多光顧幾次就可以陸續親自品嚐。
先說簡單的結論:牛肉品質上乘,牛肉口感軟嫩帶Q,肉汁豐腴,湯頭屬於鮮香低油,重口味者適合自己加入佐料。
周遭環境與硬體設施: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多數技術性資料內容整理自網路資訊,如有侵權請告知修改或撤除,目的為讓大眾了解 LTO 磁帶的優勢。文章內容較長,花費許多時間撰寫,請自行斟酌觀看。
前言:
想要開箱這台 OWC 的 Mercury Pro LTO,就要先講古磁帶這件事,有點年紀的朋友們都知道錄音帶與錄影帶這些儲存媒體,磁帶往往被認為是「上個世代的產品」、「復古」的代名詞,但這裡所談的是企業儲存資料所用的專業磁帶,根據維基百科,早在 50 年代磁帶技術就被美國 IBM 公司用於資料儲存,所謂「線性」的儲存媒體就是一條磁帶從頭讀到尾的意思,到了 1990 年代後期,Quantum 的「DLT」和 Sony 的「AIT」已經占據 PC 和 UNIX 系統伺服器的高容量磁帶儲存市場,但是這些技術被廠商把持,沒有市場競爭者導致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為了解決市場上磁帶高價的問題,IBM、HP Enterprise、Seagate 這三家廠商組成了 LTO (Linear Tape-Open) 開放的磁帶格式聯盟,當時的 LTO Ultrium 一經推出,就迅速定義了磁帶市場,在業界成為市佔率最高的磁帶格式。爾後 Seagate 將 LTO 的相關技術賣給了 Quantum。所以其實磁帶還活著,不僅還有其他規格,而且還有許多廠商持續在研發。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