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0108_IMG_1349.JPG

 前言: 

▼猶記得 2018 年的時候開箱過一台 AKiTiO Thunder3 RAID Station 雷霆雙劍3 PRO Thunderbolt™ 3 2bay 多功能外接盒

時過境遷,歷經美國 OWC 與台灣艾客優品 AKiTiO 的整併之後,得過獎的好產品果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沒有從生產線上消失,

1522388087-2793880951.jpg

今天要開箱的這台是念起來有點饒舌的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外接盒,規格與兩年前的 RAID Station 幾乎相同,也可以算是小改版,

主要的差異僅在於取消本體後方免工具螺絲,還有取消散熱風扇開關,這樣的做法當然會回饋在消費者身上,因此訂價也相對調降了 (13800 ---->> 10500 元),

所以我說今年 (2020) 照樣要一個打十個,

1522691738-3091167389_l.jpg

 開箱: 

▼ 紙盒的尺寸沒有太大變化,顏色風格維持藍白兩色的形象,

20191231_IMG_1042.JPG

▼機器的特色都印在包裝上了,主要有:

  • 支援兩顆 2.5" 或 3.5" SATA I~III 硬碟。
  • 硬體架構 RAID 控制器(RAID 0,RAID 1,SPAN,Non-RAID)。
  • 1G 乙太網路接口,支援 1G,100M,10M 傳輸頻寬。
  • 兩個 USB 3.1 Gen 1 主機端連接埠,使用 USB Type-A 連頭,適用於一般 USB 裝置連接。
  • 內置 SD 卡讀卡器。
  • 支援Thunderbolt 3 規格 40 Gbps 傳輸規格。
  • 專用 DisplayPort 用於額外的 4K 顯示器。
  • USB-C 提供 27W 充電功能,給相容的筆電使用。
  • macOS 與 Windows 10 雙系統對應。

20191231_IMG_1043.JPG

▼0 GB Enclosure 的意思代表其中不含硬碟,只是外接盒,

20191231_IMG_1044.JPG

▼版權聲明與中國製造,OWC 是美國公司,

20191231_IMG_1045.JPG

▼盒裝側面列出完整的規格,要注意不含硬碟的版本保固只有一年,

20191231_IMG_1046.JPG

▼盒子是常見的上開型式,打開見到一張紙卡及黑色的本體。

與以往的包裝比較的話,少了藍色紙板,少了整線的魔鬼沾與貼紙,

20191231_IMG_1048.JPG

▼紙卡是快速使用指南,列出系統需求及售後服務的聯絡方式等等,

20191231_IMG_1049.JPG

▼除了本體之外,內附的其他配件有:

  • 電源線
  • 電源供應器
  • Thunderbolt 3 線材 ( 0.5m )
  • 固定硬碟用的螺絲

20191231_IMG_1050.JPG

▼電源供應器是中國的「翌勝電子」製造,為了 PD 供電所以體積稍大,輸入 AC 100~240V,50/60Hz,直流輸出達到 12V/10A,

20191231_IMG_1053.JPG

▼電源線比一般更粗,意謂著安全性更高,由 PHINO (儀軍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 製造,電流可以承受到 18A,

20191231_IMG_1054.JPG

▼Thunderbolt 3 線材,隨附的這條長度是 0.5m,請認明閃電標誌,頻寬高達 40Gbps,

20191231_IMG_1055.JPG

▼線材上的 Logo 由 AKiTiO 改為 OWC,

20191231_IMG_1056.JPG

▼比較一下,左邊兩條是 2m,右邊兩條是 0.5m,應該是內部有晶片,不同長度的 TB3 線材其線頭長度也不同,

20191231_IMG_1057.JPG

▼接著來看本體,設計乾淨俐落,色系改為黑色,陽極霧面處理,邊緣有鑽石切割,質感很好,

20200108_IMG_1349.JPG

▼ 正面的兩側有散熱孔,硬碟指示燈可以分辨硬碟的動作狀態,還有通電後會發光的 OWC 信仰燈,下方有一個支援 SD 4.0 的讀卡機插槽 (GL3227),代表理論上最高可達到 312MB/sec 的速度。

20191231_IMG_1059.JPG

▼OWC 信仰燈,通電的狀態,

20200110_IMG_1415.JPG

▼側面是 Logo 與機種名稱,

20191231_IMG_1058.JPG

▼外殼採用高品質的金屬鋁材,放大看陽極處理後的霧面質感,

20191231_IMG_1061.JPG

▼底部四個角落有防滑膠墊,

20200108_IMG_1350.JPG

▼放大看防滑膠墊,穩定性應該不錯,

20191231_IMG_1064.JPG

▼背部的連接埠,以逆時針方向來看的話,有 Giga 級 RJ45 網路孔 (Intel i210),兩組 USB 3.1 Gen1 (FL1100EX)、兩組 Thunderbolt 3、DisplayPort 、變壓器插孔、Raid 設定、防盜接孔等等。

受惠於 Thunderbolt 3 高達 40G 的頻寬,DisplayPort 1.2 可以真實支援到 4K 60 Hz。

20191231_IMG_1062.JPG

▼Raid 磁碟陣列是由硬體設定,總共有四種模式 (RAID 0,RAID 1,SPAN,Non-RAID)

20200108_IMG_1352.JPG

▼背面四個角落的固定螺絲已改用為一般螺絲,

20191231_IMG_1065.JPG

▼不過舊款的 SUNON 散熱風扇卻改為更高級的貓頭鷹 Noctua,看網址就知道這是奧地利的產品,業界高貴的散熱品牌,

20191231_IMG_1066.JPG

 硬碟安裝: 

▼鬆開背面的螺絲,

20200108_IMG_1353.JPG

▼內部的托盤就可以拉出來了

20200108_IMG_1354.JPG

▼托盤有螺絲孔可以隨喜好固定 2.5 吋或 3.5 吋的硬碟,這邊本來有免工具螺絲可以固定硬碟,但現在也拿掉了,

20191231_IMG_1068.JPG

▼另外一面也是相同,

20191231_IMG_1069.JPG

▼內部的 PCB 板已經重新 Layout,由綠色改為藍色,印上 OWC Logo,

20191231_IMG_1070.JPG

▼驅動晶片沒有更動,使用 Asmedia ASM1062R 的方案,內建磁碟陣列的功能 (硬體 RAID),

20200108_IMG_1359.JPG

▼ 為了避免磁碟陣列的組態被任意更動,其實外殼上有一層塑膠片擋住,想調整組態必須內外分離,

20200108_IMG_1356.JPG

▼ 內部才是真正可以調整組態的,

20200108_IMG_1357.JPG

▼舊機種固定硬碟不用工具,但現在就要準備工具與螺絲了,

20191231_IMG_1075.JPG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種電動螺絲起子,而且不常拆裝的話其實也沒什麼困擾,

20200108_IMG_1358.JPG

▼傳統硬碟方面,這次承蒙 Seagate 提供的兩顆 IRONWOLF 那嘶狼 16TB for NAS 來做測試,型號是 ST16000NE000,16TB 真的是相當大的容量,

有發現嗎?比起兩年前提升了 4T 的容量,非常驚人,

20200108_IMG_1360.JPG

▼SSD方面則是搭配 OWC 自家的 Mercury Extreme Pro 6G,1TB 容量的 SATA III SSD,

20191231_IMG_1071.JPG

▼號稱有 6Gb/s 的速度,於墨西哥組裝,

20191231_IMG_1072.JPG

▼托盤側邊的鎖孔有 SSD 標示,

20191231_IMG_1074.JPG

▼SSD 比較小,只需要鎖上一側的一顆螺絲,3.5 吋硬碟則要鎖上兩側總共四顆螺絲,

20191231_IMG_1073.JPG

 實際測試: 

▼ 測試的平台是 PC 桌機及筆電,先以菊鍊方式串接在 AKiTiO Thunder3 Quad X 上,

擷取01.JPG

▼首先以 RAID0 的方式做測試,兩顆 1TB SSD 合計為 2TB,容量正確,

擷取02.JPG

▼再格式化一下就可以了,

擷取03.JPG

▼以 CrystalDiskInfo 8.3.2 檢測,容量正確,支援 S.M.A.R.T.,

RAID0_Crystal.JPG

▼兩顆 1TB SSD,RAID0,以 CrystalDiskMark 6.0.2 測速,讀取速度可以達到 822 MB/Sec,寫入有 701 MB/Sec

RAID0_CrystalDiskMark.JPG

▼作為對照,單顆 1TB SSD,以 CrystalDiskMark 6.0.0 測速,讀取速度為 563 MB/Sec,寫入為 439 MB/Sec,

SSD Non-RAID.JPG

▼兩顆 1TB SSD,RAID0,以 AJA System Test 測速, 讀取速度可以達到 756 MB/Sec,寫入有 648 MB/Sec

RAID0_AJA.JPG

▼作為對照,單顆 1TB SSD,以 AJA System Test 測速,讀取速度為 518 MB/Sec,寫入為 426 MB/Sec,

SSD_NonRAID1.JPG

▼以 ATTO Disk Benchmark 4.01.0f1 測速, 讀取速度可以達到 788 MB/Sec,寫入有 690 MB/Sec

RAID0_ATTO01.JPG

▼接著我們把硬碟換掉,改為兩顆 16TB 的傳統 3.5 吋硬碟,一樣做 RAID0,合計 32TB,

擷取01.JPG

▼兩顆 16TB 傳統硬碟,RAID0,以 CrystalDiskMark 7.0.0 測速,讀取速度可以達到 533 MB/Sec,寫入有 529 MB/Sec

32T_RAID0.JPG

▼作為對照,單顆 16TB 傳統硬碟,以 CrystalDiskMark 6.0.0 測速,讀取速度為 265 MB/Sec,寫入為 267 MB/Sec,大約是減半的速度,不過已經很驚人了,

16T_NonRAID.JPG

▼兩顆 16TB 傳統硬碟,RAID0,以 AJA System Test 測速, 讀取速度可以達到 511 MB/Sec,寫入有 499 MB/Sec,

32T_RAID0_AJA.JPG

▼如果任意搬一個大約 5GB 的檔案,例如從 C 槽拷貝到 32TB,因為受限於 C 槽的讀取速度,所以被限制在 130MB/sec,大約需要 50 幾秒才能完成,

C to 32T RAID0.JPG

▼這時候就要請出更快速的怪獸了,OWC Envoy Pro EX,它是一個 Thunderbolt 3 高速外接 NVMe M.2 SSD,最高讀取速度可達 2500MB/s,

Envoy Pro EX.JPG

▼手上拿到的是比較舊的 512GB 的版本,我把它簡稱命名為 ProEX,

擷取02.JPG

▼直接以菊鍊方式串接在我們今天的主角 Mercury Elite Pro Dock 上面,

擷取03.JPG

▼同樣是 5GB 的檔案,由 Pro EX 拷貝到 32TB,只需要不到 10 秒鐘,

ProEX to MEPD.JPG

 其他介面測試: 

▼ 因為這台內建的讀卡機能夠支援到 SDXC,取出這張高速的 SONY SF-G64 的記憶卡,上面標示讀寫可以達到 300Mb/sec

20200210_IMG_1978.JPG

▼ 果然沒有令人失望,讀取速度可以達到約 288 MB/Sec,寫入也有 233 MB/Sec

SD Card_Test.JPG

▼ 如果在 USB 3.1 Gen1 連接埠上面接上 64G 的隨身碟,

20200210_IMG_1979.JPG

▼讀取速度可以達到約 265 MB/Sec,寫入也有約 151 MB/Sec

USB Drive.JPG

▼網路的部份,接上網路線,

20200211_IMG_1991.JPG

▼以中華電信的測速軟體測試,

CHT Test.JPG

▼家裡的網速是申請 300M/100M,可以看到下載只有 174Mbps,但是上載速度是及格的,

CHT Test02.JPG

▼另外,DisplayPort 的部份因為變化不大,請參考這裡

 結語: 

與舊款相比,包裝設計調整為較陽春,也拿掉了免工具螺絲及散熱風扇的獨立開關,換來的是訂價降低但功能上其實沒有減損 (僅有風扇稍微有點噪音),這樣的策略應該是正確的,

它與您的電腦之間只需要一條高速的 Thunderbolt 3 線材連接,RAID 模式可直接經由機器上的硬體 RAID 做切換,

本文為了測速表現多使用 RAID0 的方式,事實上比較保險的資料備份當然是 RAID1 才是常用的模式,

除了資料備份之外,改名之後被 OWC 原廠定位為 Dock,就是因為它還有 SD 4.0 讀卡機、USB3.1 Gen 1擴充、1Gbps 網路卡、HDMI 顯示等諸多功能,

筆電只要經過這台 Mercury Elite Pro Dock 可以快速擴充許多介面也可以同時供電,一如既往,是個相當不錯的產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JTopy 的頭像
    DJTopy

    脫皮雜貨鋪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