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0806_IMG_5957.JPG

    前言:  

個人寫過許多 Thunderbolt 3 (以下簡稱 TB3) 外接盒,說實在功能如此齊全的外接盒還是第一次見到,之前寫過的 ThunderBay 8 也只有磁碟陣列儲存的功能,而今天要開箱的 ThunderBay Flex 8 (以下簡稱 Flex 8 ) 則囊跨了「磁碟陣列 8 bay 儲存」「8 個連接埠擴充 ( Dock 擴展塢)」「1 個 PCIe 擴展插槽」等多方面的應用,事實上,這台機器的誕生可說是來自於好萊塢電影工作者的實際工作流程,仗著 TB3 高達 40Gb/s 的頻寬,例如 4K / 8K 影像的後製剪輯可利用上排 4 Bay 的高速 U.2 SSD 做為拍攝現場素材過檔或是影片剪輯下排 4 Bay 配置大容量 SATA / SAS HDD 設定 RAID 5 作為影片資料的儲存與備份,更可以在 Flex 8 內部安裝例如影像擷取卡、10GbE 網卡、M.2 SSD 卡、甚至是硬體 RAID 卡等各式 PCIe 擴充卡,而且背面的 DisplayPort 1.4 輸出可以直接在 4K / 8K 螢幕上檢視影像成果。如此豐富且靈活的擴充方式只需要一條 TB3 線材就可以搞定,真的非常方便。

特色:

1. 上排四個插槽除了直接支援 SATA 介面外, 也支援更高速的 U.2 介面 SSD。(附註:M.2 NVMe SSD 則需要透過轉接卡,SAS 介面硬碟需要安裝 SAS PCIe 控制卡)

2. 透過安裝 SoftRAID 軟體磁碟陣列,可以建立 RAID 0, 1, 4, 5, 0+1 等磁碟陣列模式 (但 SoftRAID Win 版目前不支援 RAID 5)

3. 具備 PCIe x16 的擴充插槽 (速度為 PCIe 3.0 x4 )

4. 擴充基座 Dock 功能,包含 SD 4.0 與 CFexpress 兩種高速讀卡機和三個 USB 10G HUB

5. 背面的兩個 Thundrtbolt 3 連接埠,可提供菊鏈串接 (Daisy Chain),也提供 PD 85W 供電 (Power Delivery)

6. 背面的 DisplayPort 1.4 可支援 8K 影像輸出

    開箱:  

▼拿到產品發現果然是旗艦機種,以顆 3.5 吋的硬碟作比較,Flex 8 的盒裝體積與桌上型電腦機殼的包裝差不多大,箱體以瓦楞紙為材料,正面印有產品的線條輪廓圖,

20200806_IMG_5940.JPG

▼底下標註了產品的特點,如同前言所述,適用於影像圖像工作者的工作流程,可靈活混合使用各種儲存媒體,而且傳輸速度最高達到 2750 MB/s,

20200806_IMG_5941.JPG

擴充基座的部分可以連接各式周邊,也可以供電 (Power Delivery),背面的 DisplayPort 1.4 連接埠則可以對應 8K 螢幕輸出,

20200806_IMG_5942.JPG

可以透過 SD 4.0 與 CFexpress 高速讀卡機輸入各式檔案或素材,速度高達 985 MB/s,並具備 PCIe 擴充卡槽的功能

20200806_IMG_5943.JPG

▼側面比較重要的內容是 Daisy Chain 可以額外擴充五台機器,

20200806_IMG_5944.JPG

▼翻到背面也是線條輪廓圖,

20200806_IMG_5945.JPG

▼仔細看一下,其中原本的 SATA 介面卡可以更換為 SAS RAID 控制介面卡,

20200806_IMG_5946.JPG

▼上排的 4 個硬碟插槽可以直接對應 U.2 SSD,

20200806_IMG_5947.JPG

▼開箱囉,上蓋打開後有 OWC 的感謝文,

20200806_IMG_5948.JPG

▼再開一層就是配件盒,

20200806_IMG_5949.JPG

▼所有的配件如下,

20200806_IMG_5950.JPG

▼其中有上鎖硬碟槽的兩把鑰匙,有 OWC Logo,

20200806_IMG_5951.JPG

▼一包固定硬碟或 SSD 的螺絲,分為 3.5 吋與 2.5 吋硬碟的兩種規格,

20200806_IMG_5952.JPG

▼內附一條 0.5 米的 TB3 連接線,稍微短了些,

20200806_IMG_5953.JPG

▼電源線的部分是「鎰勝工業」的全銅 14AWG,線芯規格:300V VW-1,功率:15A 125V  (1875W),

20200806_IMG_5954.JPG

▼裡面有一支小工具,其中一頭是十字螺絲起子,另一頭是六角手,

20200806_IMG_5955.JPG

▼繼續往下開箱就看到主機本體,

20200806_IMG_5956.JPG

▼主機造型可以說是致敬 Apple, 產品尺寸(長x寬x高):39.0cm x 14.9cm x 34.9cm,重量約 9.2kg,

20200806_IMG_5957.JPG

▼顏色是太空灰,整個都是陽極處理的霧面鋁合金,中間的側板上有 OWC logo 與產品名稱「ThunderBay Flex 8」,側板的四個角落有固定螺絲,

20200806_IMG_5962.JPG

▼上方設計為提把造型,

20200806_IMG_5967.JPG

▼主機正前方的上面有一塊亮面塑膠板,左邊是 OWC Logo,接上電源會發光,右邊是鑰匙孔,中間圖示說明了上方四槽可以同時使用 U.2 SSD 或 SATA 介面的硬碟,下方四槽可使用 SATA 介面硬碟,接上電源也會發光,方便監控是哪一顆硬碟在存取,

20200806_IMG_5959.JPG

▼正面底部則是 Dock 擴充基座,由左到右分別是兩個速度達到 10Gb/s 的 USB-A 3.2 連接埠,一個速度也是 10Gb/s 的 USB-C 3.2 連接埠,右側是 CFexpress 與 SD 4.0 (UHS-II) 的讀卡插槽。

別小看這樣的 Dock,USB 可以讓你連接隨身碟,接上鍵盤,甚至可以外接音效處理器、混音器、視訊處理器等各式設備。有了讀卡機,數位相機想過個 RAW 檔也沒問題。

20200806_IMG_5958.JPG

▼前蓋開了許多散熱孔,隱約可以看到內部的硬碟插槽,散熱風向是從前方吸入向後排出,

20200806_IMG_5960.JPG

▼看一下底部側邊,組裝細緻度不錯,側板的螺絲也很精緻,

20200806_IMG_5961.JPG

▼轉到背面,

20200806_IMG_5963.JPG

▼上半部是風扇散熱口,按照慣例使用「建準電機 SUNON」的風扇,尺寸 120mm,

20200806_IMG_5964.JPG

▼中間是 PCIe 插槽,而且還有兩個 TB3 連接埠,其中一個支援 PD 85W,一個 15W,另外還有一個 DP 1.4 連接埠,底下是電源線連接孔與電源開關 (有綠色燈號),左側邊還有一個小小的 Kensington 防盜鎖孔,

20200806_IMG_5965.JPG

▼看完了外部來看看裡面,先拿鑰匙開鎖,

20200806_IMG_5968.JPG

▼順時針旋轉 1/4 圈後可以拉開前蓋,

20200806_IMG_5969.JPG

▼由上往下看,卡榫在底部,

20200806_IMG_5971.JPG

▼拿下前蓋,反過來會看到八個導光柱,右邊白色是 Logo 的導光塊,因為燈號的顏色不同故以白色的圓孔紙作遮光,

20200806_IMG_5970.JPG

鑰匙可以收納在蓋子的背面,

439083.jpg

▼硬碟托盤與以往筆者開箱的機器相同,使用免工具螺絲固定,可以輕鬆的拆裝,

20200806_IMG_5973.JPG

▼下排也是一樣的排列,

20200806_IMG_5972.JPG

▼托盤挖了圓形散熱孔,可對應 3.5 或 2.5 吋硬碟,

20200806_IMG_5974.JPG

▼取出托盤後向主機內部看,上下排的插槽形狀略有不同,因為上排可以額外對應 U.2 規格 SSD,

20200806_IMG_5977.JPG

▼有關 U.2 (正式名稱為 SFF-8639) 與 SATA 的腳位差異可以看這張圖,

pci-express-based-storage-data-center-nvm-express-platform-topologies-10-638.jpg

▼取出內附的六角手鬆開側板的四顆螺絲,

20200806_IMG_5978.JPG

▼拆下之後露出側邊的 PCIe 插槽,由上而下總共有三個插槽,

20200806_IMG_5979.JPG

▼1 號是原本就已經安裝ㄉ PCIe to 8 個 SATA 的控制板 (Controller),中間 2 號預留了一個規格為 PCIe Gen3 x 4 的插槽,3 號則是 TB3 與 DP 1.4 的控制板,

這張 PCIe to SATA controller 事實上也可更換為 SAS controller,這樣就可以使用更快速的 SAS 硬碟。

中間預留的 PCIe 插槽可以相容許多 PCIe 介面的擴充卡,舉凡音效卡、視訊擷取卡、硬體 RAID 卡,甚至未來會開箱的 M.2 SSD RAID 卡 (OWC Accelsior 4M2) 等等,

相容的擴充卡尺寸為「半長,全高,單寬度」。

20200806_IMG_5980.JPG

▼3 號是TB3 與 DP 1.4 的控制板,

20200806_IMG_5981.JPG

▼這裡試著安裝 10GbE 網卡,

20200806_IMG_5987.JPG

▼插上去之後變成這樣,

20200806_IMG_5989.JPG

各式各樣的設備如果想要安全卸載,這時候就需要官方的免費軟體,OWC Dock Ejector,這個軟體比 Windows 右下角的移除方式更好的是可以一鍵移除所有 Flex 8 連接中的裝置,而且會自動偵測未寫入的資料或是使用中的磁碟,

_sE_1087303333.jpg

    實際測試:  

接著進入測試的環節,電腦使用 MacBook Pro (Model A1708),這邊準備了各種形式的儲存媒體來測試,也測試了多顆硬碟在 SoftRAID 之下的表現,避免擷取的圖片過多顯得混亂,測試後的數據最後會製成圖表來看。

有關 SoftRAID 的好處可以直接看這裡,簡單說有以下特色:

1. 先進功能:可建立 RAID 0、1、4、5、1 + 0(10)組態(即將推出 RAID 6、6+),並經過 SoftRAID Pro(僅限於 Mac)得到有關硬碟和 RAID 運行狀況的電子郵件通知
2. 組態驗證:RAID 組態的驗證可確認能夠讀取,校驗正確並且最大程度的減少任何潛在的故障風險
3. 硬碟認證:硬碟在使用前可先經過認證,以確保它們可以安全的儲存資料
4. 保持警戒狀態:預測性的警告有助於防止突發的硬碟故障
5. 出色的表現:比 Apple 內建的 RAID 模式快 86%
6. 全面支援:TRIM 的全面支援可提高所有 RAID 等級的內接和外接 SSD 性能

 

Flex 8 插上插座之後,與電腦連接只需要一條 TB3 線就可以存取 Flex 8 又同時可以供電給 MacBook Pro。

20200806_IMG_5990.JPG

▼火力展示的時候到了,3.5 吋傳統 HDD 使用 Seagate 16TB IRONWOLF 吶嘶狼 NAS 專用硬碟,8 顆合計可提供 128TB 的超大容量,

20200806_IMG_5982.JPG

▼2.5 吋 SSD 的部分使用 OWC 自家的 Mercury Extreme Pro 6G 容量 1TB,這顆 SSD 出廠前經過 7 個階段的測試,穩定度可說是專業用家的首選,而且擁有 Blackmagic 官方認證,原廠公佈的傳輸速度為讀取:559MB/S,寫入:527MB/S,

20200806_IMG_5986.JPG

▼U.2 這個規格前面有提到,因為價格因素目前多出現在專業領域,台灣市場上現階段的選擇很少,這裡測試使用 Intel 的 OPTANE SSD 905P 容量 480GB,

20200806_IMG_5991.JPG

▼光是看到散熱顆粒就令人興奮,才 480GB 就要價近 15000 元台幣,特色是寫入壽命相當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網路資料,

20200806_IMG_5992.JPG

▼SD 記憶卡的測試使用 TOSHIBA 的 EXCERIA PRO 容量 32GB 來做測試,官方公佈數據為 讀取:260 MB/s,寫入:240 MB/s,

20200806_IMG_5993.JPG

▼CFexpress 記憶卡的測試使用 SanDisk Extreme PRO 容量 128GB,官方公佈的數據蠻嚇人的,讀取:1700 MB/s,寫入:1200 MB/s,

20200824_IMG_6497.JPG

▼M.2 SSD 的部份我們以 OWC 自家的外接盒來測試,使用之前開箱過的 Envoy Pro EX 外接盒,這個外接盒在溫度方面的表現良好,

20200806_IMG_5996.JPG

▼筆者撰寫的開箱文於 Mobile01 論壇網站被列為精華文章

20200806_IMG_5997.JPG

▼內部裝上 OWC 自家的 Aura P12 容量 4.0 TB,這個容量目前在市面上不太容易買到 (2020/08),

20200806_IMG_5999.JPG

▼使用 PHISON 的顆粒,

20200806_IMG_6001.JPG

安裝過程就不再贅述,

20200806_IMG_6002.JPG

▼硬碟托盤的固定沒什麼難度,

20200806_IMG_6018.JPG

▼測試這些設備只要接上前面 DOCK 的連接埠,

20200806_IMG_6021.JPG

記憶卡直接插上,

20200806_IMG_6022.JPG

    其他應用:  

還記得之前開箱過的 Helios 3S 嗎? 使用那時候的「U.2 轉接托盤」可以把昂貴的 U.2 SSD 透過轉接托盤裝入 Flex 8,這樣可以降低 U.2 SSD 連接器在反復安裝 / 拆卸過程中造成的磨損。

如果只有單顆 U.2 SSD,記得裝在上排四槽 (4 Bay) 的最左邊效能會更好。

20200302_IMG_2624.JPG

如果有一台 OWC Helios 3S 擺在剪輯後製工作室,就可以從拍攝地點的 Flex 8 直接抽取 U.2 轉接托盤把資料拷貝過去,OWC 連這樣的工作流程都考慮如此周詳,

20200302_IMG_2636.JPG

▼另外,如果手上有 M.2 NVMe SSD 也不用擔心,透過坊間販賣的 M.2 to U.2 轉接器,照樣可以裝入 Flex 8,端看如何靈活運用,

91Z1VUPV-dL._AC_SL1500_.jpg

    數據表現:  

▼這邊只象徵性的擺上幾張截圖,其他數據請看最後的圖表,例如接上 8 顆 2.5 吋 SSD,Mercury Extreme Pro 6G,

截圖 2020-08-06 下午3.30.52.png

▼以 SoftRAID 將 8 顆 1T SSD 製作成 RAID 0,

截圖 2020-08-06 下午3.31.41.png

▼總容量 7.68T,

截圖 2020-08-06 下午3.32.15.png

測試軟體使用常用的 AJA Video Systems,讀取達到 2452 MB/sec,寫入 2241 MB/sec,

截圖 2020-08-06 下午3.32.59.png

▼另外使用 Blackmagic Design 的 Disk Speed Test 做測試,讀取達到 1603.6 MB/sec,寫入 1625.9 MB/sec,數據差了一些,

截圖 2020-08-06 下午3.33.42.png

▼當然在 MAC OS 上要做成 RAID 5 也沒有問題,

截圖 2020-08-06 下午3.35.23.png

▼最後來看整理出來的圖表,測試使用 AJA 與 Blackmagic 兩種軟體,分別以不同的顏色來代表,數字的單位是 MB/s。測試環境已經寫在最上面那一行。

首先,Blackmagic 測出來的數據都稍微比 AJA 低一些,SSD 的表現勝過傳統 HDD,兩種記憶卡的速度也算是可以接受,4T SSD 因為受限於 Envoy Pro Ex 外接盒只有 Type-C 所以速度受限了。

最後則是 U.2 的表現非常亮眼,單顆就幾乎可與 8顆 2.5 吋 SSD 做 RAID0 的速度相匹敵,不愧是新一代的媒體,

Chart.JPG

    結論:  

這台旗艦機其實在各方面都是為了影像工作流程而設計,豐富又彈性的配置可搭配各式情境,測試的結果符合預期,U.2 與 SSD_RAID0 幾乎榨乾 TB3 的傳輸極限,

雖然 Flex 8 的價格略高,但只要能加快工作效率,所謂時間就是金錢,就算對玩家來說也是個功能齊全的外接盒,

原廠提供 3 年有限保修,在此強烈推薦相關專業領域人士使用。

▼OWC 原廠拍了一段說明影片,內容清晰明瞭

    廠商資訊:  

OWC ASIA & 艾客優品 (AKiTiO)

    客服專線:0800-890-828
    E-Mail:service@akitio.com.tw 或使用 線上聯絡。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 ~ 11:30 ; 13:00 ~ 17:30 不含國訂假日 (其他時間請以電話以外的方式聯絡,將在服務時間內儘快聯繫)

公司地址:231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7-5號7樓 (台北矽谷工業區)

arrow
arrow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