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_IMG_2636.JPG

本篇文章內容較長,可以跳躍觀看,

  1. Helios 3S 開箱
  2. U.2 SSD 轉接套件 開箱
  3. U.2 SSD 效能測試
  4. 4K 影像擷取卡 測試
  5. 10GbE 網卡 開箱及測試
  6. 結語
  7. 廠商資訊

 

    前言:  

並非每個人都有桌上型電腦,許多人擁有的可能是移動方便的筆電或是節省空間的小電腦 (例如 iMac、Mac mini、Intel NUC),

這些使用者如果想要擴充功能就需要今天的主角了,Thunderbolt 3 連接埠 (以下簡稱 TB3) 就是讓你只需要一條線就可以擴充,現行的筆電或是小電腦都慢慢普及搭載了 TB3 。

今天要開箱的這台 OWC 發售的「Mercury Helios 3S」是一台擁有 TB3 及 PCIe 介面的小型外接盒,有了 PCIe 的介面等於可以擴充許多功能,諸如以下:

  • 10GbE 網卡 >> 網路速度由一般的 1GbE 提升至 10GbE
  • 音效擷取卡(音效卡) >> 音效擷取功能。擴充為 5.1 或 7.1 聲道。解碼高音質 Hi-Res 音樂格式。
  • PCIe 轉 SAS 或光纖連接介面 >> SAS 硬碟或高速光纖網路
  • 磁碟陣列卡 >> 可做磁碟陣列 RAID
  • PCIe 介面的 SSD >> 等於是高速外接硬碟,尤其是當今熱門的 M.2 NVMe SSD,可當遊戲或專業圖像運算的暫存區
  • 影像擷取卡 >> 目前主流的擷取卡已經可以擷取 4K 60p HDR 的影像,直播主或實況主常用
  • U.2 NVMe SSD 轉接套件 >> U.2 是高速、大容量的代名詞,極可能成為未來之星

【產品特色】

  • 兩個 Thunderbolt 3 連接埠
  • 專用的 DisplayPort 1.4 連接埠
  • 用於半長,全高,單寬度或雙寬度的 PCIe 卡
  • 輕鬆安裝介面卡,無需工具
  • 工作同時充電:85W 可為筆記型電腦充電

【產品規格】

  • 外殼材質:金屬鋁材
  • 支援系統 (macOS):macOS 10.13 或之後版本
  • 支援系統 (Windows OS):Windows 10 或之後版本
  • 硬體要求:採用 Thunderbolt 3 連接埠的 Mac 或 PC (Thunderbolt 2 需要透過認證過的轉接裝置才可以使用)
  • 驅動程式 (macOS):不需額外安裝
  • 驅動程式 (Windows OS):不需額外安裝
  • 連接介面(晶片):Thunderbolt 3 (Intel JHL7440) ; DisplayPort 1.4
  • 傳輸速率:Thunderbolt 3 (40Gb/s 或 5000MB/s)
  • 支援插槽:PCIe(X16)插槽
  • 插槽規格:PCIe 3.0 x4
  • 電源:外部電源 AC 100~240V,50/60Hz ; 直流輸出:12V/12.5A
  • 產品尺寸(長x寬x高):23.3cm x 14.3cm x 8.2cm
  • 產品重量:1.6Kg

【使用 PCIe 卡 - 注意事項】

  • 一張 PCIe 3.0 卡,半長,全高和雙寬
  • 利用 PCIe 3.0 x4 連接埠的 PCIe 卡。不支持至少需要 8 條或更多 PCIe 通道的 PCIe 卡。
  • 不支援 GPU
  • 如果該卡需要驅動程式,則必須支持 Thunderbolt。
  • 不支持需要 75W 以上的卡。

 

    Helios 3S 開箱:  

▼OWC 的產品包裝配色為藍白色,正面有產品名稱與照片,Chassis 是機架的意思,

20200302_IMG_2549.JPG

▼左下角有幾個特色的圖示,分別是:

  • 工作同時充電:可為筆記型電腦充電 (等於可以減少占用一個連接埠)
  • DisplayPort 支援 4K 解析度輸出
  • 對應 Mac 及 Windows 雙系統
  • 具備 Thunderbolt 3 連接埠

20200302_IMG_2550.JPG

▼盒裝背面有產品圖示,PCIe 擴充、對應菊鍊、鋁製金屬機殼、3 年有限保修、對應 Mac 及 Windows 雙系統,

20200302_IMG_2551.JPG

▼正面有安靜的風扇,

20200302_IMG_2553.JPG

▼背面的 I/O 我們後面再看,

20200302_IMG_2552.JPG

▼盒裝側邊則是規格表,比較需要注意的有

  • 對應雙螢幕輸出 DisplayPort + TB3
  • 這時 DisplayPort 支援 4K 60p,但 TB3 就只能支援到 1080p 60p
  • DisplayPort 不支援 DP++

20200302_IMG_2554.JPG

▼打開之後裡面有一張使用說明文件,

20200302_IMG_2556.JPG

▼內容與盒裝側面差不多,

20200302_IMG_2557.JPG

▼再往下就是本體與配件盒,

20200302_IMG_2558.JPG

▼所有的內容物如下,包括電源供應器、電源線、TB3 線材及本體,

20200302_IMG_2559.JPG

▼以 Apple watch 及 3.5 吋硬碟作為尺寸比較,

20200302_IMG_2560.JPG

▼TB3 線材上面有 OWC logo,長度為 30cm,

20200302_IMG_2561.JPG

▼請認明閃電標誌,

20200302_IMG_2562.JPG

▼電源線為「儀軍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承製,導體使用裸軟銅絞線並以 PVC 絕緣包覆,額定溫度: 60℃,額定電壓: 300V,通過 UL VW-1 垂直耐燃測試,

20200302_IMG_2563.JPG

▼電源供應器體積有點大,

20200302_IMG_2567.JPG

▼輸出達到 150W,非常充足,

20200302_IMG_2568.JPG

▼電源供應器的電纜末端採用 6 pin 電源接頭,好處是可以固定住本體而不易脫落,

20200302_IMG_2569.JPG

▼纜線比電源線更粗,額定溫度: 80℃,額定電壓: 300V,同樣通過 UL VW-1 垂直耐燃測試

20200302_IMG_2570.JPG

20200302_IMG_2641.JPG

▼OWC 在塑膠袋包裝都會印上警語,避免給兒童玩耍以免窒息,

20200302_IMG_2642.JPG

▼本體正面除了 Logo 銘板以外佈滿散熱孔,

20200302_IMG_2573.JPG

▼霧面噴砂黑色烤漆,質感很不錯,

20200302_IMG_2574.JPG

▼Logo 其實還有斜紋的細節,

20200302_IMG_2584.JPG

▼本體底部的四周有防滑墊,

20200302_IMG_2571.JPG

▼防滑墊比一般的更厚更寬,

20200302_IMG_2572.JPG

▼翻到背面,中間的擋板也有散熱孔,

底下那排由左到右分別是 Kensington 防盜鎖、6 pin DC IN 電源插孔、DisplayPort 1.4 連接埠、TB3 連接埠 (最高供電 15W)、TB3 連接埠 (最高供電 85W),

20200302_IMG_2575.JPG

▼螺絲使用免工具螺絲,

20200302_IMG_2576.JPG

▼鬆開螺絲之後外殼內的機架就可以抽出來,

20200302_IMG_2577.JPG

▼機架的側面是這樣,PCIe 以水平方式安裝,

20200302_IMG_2578.JPG

▼左方是散熱風扇,

20200302_IMG_2579.JPG

▼拆開前板發現是高品質的「SUNON 建準電機工業」磁浮風扇,耗電僅 0.36W,

20200302_IMG_2583.JPG

▼PCIe 插槽與擋板固定處,擋板的固定也採用免工具螺絲,

20200302_IMG_2580.JPG

▼翻轉換個角度看,PCIe x16 插槽,可向下相容 x8,x4,x1,

20200302_IMG_2582.JPG

▼如果把 PCB 的部分整個拆開,

20200303_IMG_2654.JPG

▼其實是兩塊板子連接在一起,

20200303_IMG_2655.JPG

▼有數字 100 的這顆是電感器,

20200303_IMG_2658.JPG

▼Intel 這顆 JHL74401 是 TB3 晶片,

20200303_IMG_2657.JPG

▼另一個角度看電路板,其他就不仔細介紹,

20200303_IMG_2660.JPG

 

    U.2 SSD 轉接套件 開箱:  

▼其實廠商送測時還多了一個盒子,裡面是目前比較少見的 U.2 轉接套件,這是專門搭配在 Mercury Helios 3S 所使用,打開後裡面有一張使用說明文件

20200302_IMG_2595.JPG

▼同樣對應雙系統,Mercury Helios 3S 專用,對應 2.5 吋的 U.2 NVMe SSD,不對應 SAS 或 SATA 硬碟,不支援熱插拔,

20200302_IMG_2610.JPG

▼再往下一層就是本體與右側的配件,

20200302_IMG_2596.JPG

▼內有轉接盒、鑰匙與螺絲,

20200302_IMG_2597.JPG

▼鑰匙沒什麼特別,螺絲的話則有兩種,四顆固定硬碟的螺絲的與兩顆固定 PCIe 設備的免工具螺絲,

20200302_IMG_2601.JPG

▼右側邊有貼紙,上面有產品編號與台灣製造,

20200302_IMG_2614.JPG

▼右側同時也是 PCIe 介面的連接處,立起來看更清楚,

20200302_IMG_2617.JPG

▼背面有大大的散熱開孔,

20200302_IMG_2615.JPG

▼左側沒什麼特點,

20200302_IMG_2616.JPG

▼轉開鑰匙之後就可以取出托盤,

20200302_IMG_2618.JPG

▼看一下內側,是 U.2 的 SFF-8639 連接介面沒錯,

20200302_IMG_2606.JPG

▼科普一下,U.2 與 SATA、SAS 介面的不同,它等於用盡了所有的物理空間,所有接觸面都變成連接的端點,而且密度也增加,

storage-u.2_ssd_backplanes.jpg

▼尺寸其實與 2.5 吋內接硬碟完全相同,

20200302_IMG_2598.JPG

▼背面,

20200302_IMG_2599.JPG

▼SFF-8639 連接端點的部分,

20200302_IMG_2600.JPG

▼實際走訪台北光華商場的店家,U.2 的選擇並不多,好像只有 Intel 一家,有點曲高和寡的感覺,

20200227_IMG_2450.JPG

▼Intel OPTANE SSD 9,U.2 NVMe SSD,

20200227_IMG_2451.JPG

▼容量 480GB,而且是 2018 年的產品了,

20200227_IMG_2452.JPG

▼回到我們的主題,轉開鑰匙之後抽出托盤,

20200302_IMG_2620.JPG

▼因為有方向性,此面朝上,

20200302_IMG_2621.JPG

▼翻到背面,有 Logo 與 U.2 連接埠,

20200302_IMG_2622.JPG

▼水平方向扣入,

20200302_IMG_2624.JPG

▼托盤側邊預留了螺絲孔,應該還有其他用途,

20200302_IMG_2626.JPG

▼在 U.2 SSD 背面鎖上四顆螺絲加以固定,

20200302_IMG_2628.JPG

▼這時就可以將托盤連同 U.2 SSD 一併放入轉接器,上鎖,拔除鑰匙,等於完成了 U.2 轉 PCIe 的套件 (半長、全高、雙寬度)

20200302_IMG_2627.JPG

▼因此這整個轉接套件就可以依據方向插上 Helios 3S,

20200302_IMG_2629.JPG

▼因為是雙寬度,所以要取下一個檔板,

20200302_IMG_2630.JPG

▼螺絲固定,

20200302_IMG_2631.JPG

▼如果放了機架沒放托盤的話就變成這樣,

20200302_IMG_2632.JPG

20200302_IMG_2633.JPG

▼放入托盤,

20200302_IMG_2636.JPG

▼拔出來也很簡單,

20200302_IMG_2637.JPG

▼鑰匙上鎖,

20200302_IMG_2638.JPG

▼整個套件全部安裝的話,

20200302_IMG_2639.JPG

▼插上非常穩固的電源線,可以上工了,

20200302_IMG_2640.JPG

 

    U.2 SSD 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HP 360 Spectre 筆電,雙 TB3 連接埠,因此可以同時接兩個 TB3 設備,我只測幾個簡單軟體,還有實際的搬移檔案。

先把內部已接上 U.2 SSD 的 Helios 3S 接上其中一個連接埠,TB3 線材插上 85W 那一孔,另一端可以直接為筆電供電,

擷取301.JPG

由 Windows 的磁碟管理工具中,可以看到一個「未初始化」的磁碟,容量是 512GB,

擷取302.JPG

▼格式化為 NTFS 檔案格式,

擷取303.JPG

▼U.2 SSD 目前在市面上還不普遍,就算 Crystal Disk Info 已經更新到最新版 8.4.1,還是無法偵測到品牌與名稱,

擷取305.JPG

▼因為筆電內建的硬碟是 2.5 吋 SSD,因此直接拷貝大檔案試試看,速度高達 552 MB/sec,不過這個數據其實是受限於筆電 SSD 的讀取速度,

擷取304.JPG

▼直接以 Crystal Disk Mark 7.00 版測速 U.2 SSD,出現驚人的數字,讀取高達 2686 MB/sec,寫入 1676 MB/sec,非常爽!!

擷取306_U2.JPG

▼接著我們準備一個 TB3 外接盒,接上另一個 TB3 連接埠,顯示出有點詭異的名稱 Intel, Ash Creek

擷取801.JPG

▼所以現在筆電上有兩個 TB3 裝置,

擷取802.JPG

▼與剛剛雷同,由磁碟管理工具中,可以看到另一個「未初始化」的磁碟,容量是 512GB,一樣經過 Format 之後取名為 M2_SSD,

擷取803.JPG

▼裡面放了一條 M.2 NVMe SSD - Intel 760p 512G,以 Crystal Disk Info 最新版 8.4.1 測試,確定了品牌與容量,

擷取804.JPG

▼以 Crystal Disk Mark 7.00 版測速 M.2 SSD,速度被比下去了,讀取達到 1330 MB/sec,寫入 454 MB/sec,

擷取805_Orico.JPG

▼以不同的方向搬移檔案,U2 to M2,約 290 MB/sec,

擷取806_U2 to M2.JPG

▼M2 to U2,因為 U2 寫入速度比較快,約 600 MB/sec,

擷取807_M2 to U2.JPG

 

    4K 影像擷取卡 測試:  

▼如果我們換上 AverMedia 的 4K HDR 影像擷取卡 GC573,尺寸屬於半長,全高,單寬度,

20200302_IMG_2593.JPG

▼插上去之後的樣子,

20200302_IMG_2594.JPG

20200313_IMG_2910.JPG

20200313_IMG_2905.JPG

▼「裝置管理員」中出現多媒體視訊卡,但驅動程式 (Driver) 無法自動更新,

擷取401.JPG

▼AVerMedia 官網都可以下載到最新版本的軟體或驅動程式,但安裝「快速下載工具」可以方便許多,

擷取402.JPG

▼它是一個整合軟體,可以一次下載及安裝三個必要的程式,直接勾選就可以逐步安裝,

擷取403.JPG

▼安裝好後檢查一下,沒錯,已經是最新版的驅動程式,

擷取404.JPG

▼其他的軟體則可以檢查韌體,

擷取406.JPG

▼或是做細項的設定,包括 HDCP 的設定。

HDCP:高畫質數位內容保護HDCP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詳細可 Google 查詢,

擷取407.JPG

▼用來擷取或是說錄影的軟體叫做 RECentral 4,

擷取408.JPG

▼同樣可以偵測硬體,

擷取409.JPG

▼測試之後可以確認,經由 Helios 3S 內裝 AVerMedia GC573 擷取卡,可以錄製 4K 60p

擷取410.JPG

▼設定的部分,

擷取411.JPG

▼以電玩主機 Nintendo Switch 測試,使用原廠的電視轉接盒,

20200315_IMG_2925.JPG

▼請出超級熱門的「健身環大冒險」,

20200313_IMG_2908.JPG

▼這樣的連接方式應該非常清楚,

20200315_IMG_2928.JPG

▼網路線及 Fibbr 光纖 HDMI,

20200315_IMG_2929.JPG

▼輸出訊號僅有 1080 @ 60p,不過輸出畫面正常,

擷取412.JPG

▼Switch 中的瑪莉歐也正常,

擷取413.JPGK

有關 4K 畫面的擷取,因為我沒有 HDCP 解碼盒,因此不多做著墨。

 

    10GbE 網卡 開箱及測試:  

▼如果我們換上 AKiTiO 的 10GbE 網卡,

20200315_IMG_2931.JPG

▼關於這張網卡,它已經是 AKiTiO 的第二版,規格是 PCIe 2.0 x 4,建議使用 Cat-6A 等級以上的網路線,

20200306_IMG_2766.JPG

▼盒裝背面為 MAC 及產品序號,

20200306_IMG_2767.JPG

▼盒裝內部為網卡,短擋板,說明文件,

20200306_IMG_2769.JPG

▼安裝手冊為多國語言,

20200306_IMG_2770.JPG

▼關於燈號定義及建議使用的纜線,

20200306_IMG_2771.JPG

▼驅動程式的下載位置,

20200306_IMG_2772.JPG

▼10GbE 網卡的尺寸大小,

20200306_IMG_2777.JPG

▼晶片上有大塊的鋁質散熱鰭件,

20200306_IMG_2773.JPG

▼背面有 MAC 位址及序號,

20200306_IMG_2775.JPG

▼不同尺寸的固定擋板,

20200306_IMG_2776.JPG

拆開散熱鰭片,

20200306_IMG_2780.JPG

底下有散熱膏與 Aquantia 的 10GbE 控制晶片,

20200306_IMG_2778.JPG

▼晶片編號為 AQC107S,韓國製,這是業界蠻常使用的一顆晶片,

20200306_IMG_2779.JPG

▼新舊網卡比較,左邊是新款,

20200306_IMG_2781.JPG

▼新舊網卡比較,左邊是新款,

20200306_IMG_2782.JPG

▼舊款是使用單價比較高的 Tehuti TN4010B0 晶片,

20200306_IMG_2783.JPG

▼以 Helios 3S 連接,其實是有點大材小用了,

20200315_IMG_2932.JPG

▼Windows 很快會抓到硬體及組建網路組態,

擷取501.JPG

▼裝置管理員中出現 Aquantia 的晶片名稱,

擷取502.JPG

▼一開始自動安裝的驅動程式是舊版,

擷取503.JPG

▼上 AKiTiO 網站更新一下驅動程式,

擷取504.JPG

▼成功更新為最新版,

擷取505.JPG

▼其實 AKiTiO T3-10G 就可以達成這樣的功能,

20200315_IMG_2933.JPG

▼再檢查一次網路組態,確認是 10GbE 沒問題,

擷取506.JPG

 

    結語: 

OWC Mercury Helios 3S 是個簡單的 PCIe 擴充解決方案,可在擁有 Thunderbolt 3 的電腦上擴充外部的 PCIe 插槽。

也因此可以增加專業的例如影像編輯、轉碼、音頻處理、檔案儲存及高速網路的擴充。看了我多元化的應用測試, 相信大家對這個產品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您甚至可以購買多台 Mercury Helios 3S 來串接,例如一方面使用 PCIe 擷取卡擷取高音質音頻,同時使用 PCIe SSD 卡當作編輯的暫存區,菊練的設計可以串接多達五個額外的 Thunderbolt 設備。

它支援來自 AJA,Apogee,ATTO,Avid Pro Tools,Blackmagic Design,CalDigit,HighPoint,Intel,Solid 等許多知名品牌的各種半長,全高,單寬度或雙寬度的專業級 PCIe 卡。

而且 Helios 3S 運作時可為筆記型電腦充電 (最高達 85W)。還可以經由 DisplayPort 介面做雙螢幕輸出,以擴大觀看或工作的區域。

【問題】
您可能會想說,既然有了 PCIe,這台機器可否當成所謂的 eGPU 使用呢? 這樣會有幾個問題,首先是顯卡裝不下,所以要拆掉外殼才可能,不過還有電源的問題需要解決,就算是低階的 AMD 或 Nvidia 顯卡都建議 350W 以上的電源供應,假設另外買一個電源來供電,那不如直接買 AKiTiO Node 系列產品還比較快。

【備註】

  • 通過 Thunderbolt 3 和 DisplayPort 支持雙顯示配置。
  • 不支持雙模 DisplayPort(DP ++)。通過帶電源的轉接器傳接 HDMI,DVI 和 VGA 介面。支持多流傳輸(MST),儘管 macOS 目前不支持 MST。
  • 使用 DisplayPort 轉 HDMI 裝置時,請確保使用的是主動式轉接裝置。
  • 當主機連接到 85W 連接埠時,Mercury Helios 3S 可以為主機充電,提供最高達 85W 功率。
  • 您可以使用 Apple 的 Thunderbolt 3 轉 Thunderbolt 2 轉接器將此設備連接到 Thunderbolt 2 電腦。此配置不支持電源傳送,頻寬將被限制為 ~1375 MB/s。
  • 包括 8K 分辨率在內的完整 DisplayPort 1.4 功能取決於其 Thunderbolt 3 連接對主機的 DisplayPort 1.4 規範的支持,主機 GPU 的功能以及連接線的功能。

 

    廠商資訊:  

OWC ASIA & 艾客優品 (AKiTiO) 客服

    客服專線:0800-890-828
    E-Mail:service@akitio.com.tw 或使用 線上聯絡我們。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 ~ 11:30 ; 13:00 ~ 17:30 不含國訂假日  (其他時間請以電話以外的方式聯絡,將在服務時間內儘快與您聯繫)

公司地址:231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7-5號7樓 (矽谷工業區)

arrow
arrow

    DJT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